close
 
 
 
 
 

名校錄取越來越看重「善良」,這其實是最高級的處世智慧

 





名校錄取越來越看重「善良」,這其實是最高級的處世智慧





“善良的心地,就是黃金。” —— 莎士比亞


美國的“不”字文化

眾所周知,美國法律對一個人的個性、私隱與權益等的保護,極其嚴格。

生活在美國,許多家長常常教育孩子,一些行為絕不能做,如:以不禮貌的手勢對著別人、以嘲笑口吻對著他人說笑、隨意觸碰他人身體的私隱部位、在公交、地鐵等公共交通上飲食、公共場合大聲說話……即使別人頭發一團糟,或染成五顏六色,身著奇裝異服,也不得指指點點,不能背後議人是非,不能隨便評價同學,等等。



似乎整個社會充滿條條框框,都是“不能”“不要”“不允許”“不得”做的規定與法律,讓人生活得有些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,無所適從。

然而,當你走在街上,總會見到迎面而來的陌生人與你微笑打招呼。清理街道的工作人員在你走過時,會將機器關閉,站旁邊微笑說Hello,耐心等你通過後,再繼續工作。當你拎著大包小包,吃力地走在路上時,路過的人會問,“Are you OK? Can I help you?” 上公交車時,司機會對你微笑,“Hi,good morning/good evening.”……



每天,你常常聽到這些話:“I’m sorry.” “Thank you.” “Hello, Have a nice day.” “Have a good night.”……諸多細節,數不勝數。

所以,生活在美國,有時因不懂某些領域的法律,也會有心理壓力,有時,看到某地發生的恐怖襲擊、槍擊案新聞,也會擔憂。但總體而言,居住在一個社區裡,周圍的人還是友善居多,人與人之間還是會互相幫助、互相信任。



也許,這與美國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。

我的孩子8歲,在舊金山灣區一家小學上二年級(Second Grade)。每周三早上,是學校的校會。一般有這些環節:


效忠與感恩國家、念校訓;

表彰每周表現好的孩子們,通常每班一至兩人,表彰原因有主動幫助別人,對他人友好,上課認真;

為本周生日的孩子慶祝生日,學校給每個人送上一份生日禮物,全校師生一起為他們高唱Happy birthday。

此外,每周會增添不同的互動內容,如:


跳有益健康的舞蹈,或簡單的體育動作;



看視頻或公益片,告知孩子在學校能做或不能做的行為;

引導如何與其他同學、大人以及陌生人相處的方式與方法(點此查看《美國老師給孩子看的防性侵動畫》)

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與權益不受侵害,對他人不當行為說“No”……

每次校會,是許多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,雖然是教導,但極少有校長或訓導主任一本正經嚴肅訓話的情形,總是以輕松、快樂的方法進行引導。





從小抓起的善良教育

引導孩子與他人友好相處,從幼兒園開始,會點滴滲透於學校的日常教育間。

比如,倡導孩子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,捐贈一些不用的書籍或現金到專項基金用戶,幫助有需要的人,或改進學校的措施;或定期發給學生一些行為規則,倡導每天、每周、每月、每年,都能做這些日常行為,共同構建一個友善世界:


Smile at 25 people(對25個人微笑);

Say“good morning”to 5 people(對5個人說“早上好”);



Hold the door open for someone(為他人扶住門);

Thank a bus driver(對巴士司機說謝謝);

Volunteer in your community(為你的社區做義工服務);

Say“Hi”to someone who looks sad(與看上去傷心的人說“你好”)。





(美國小學倡導孩子與人友好相處的50項行為)

細節決定成敗,一個人如此,一個社會也如此。做好日常生活的細節,才是最有效的教育,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,哪些可為,哪些不可為,做一個實實在在、謙虛有禮、自強、自律、自愛、友好的公民,而不是讓每個學生都寫下一些看起來很遙遠的目標。

這種教育將一直伴隨著孩子,從課內延伸到課外,少商在美國的專欄作者——陳晚老師就曾分享兒子的一份家庭作業:

為了讓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,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選一周每天從下面列表中,選出一兩件好事兒做一做,並記下來:




捐一些衣服或玩具給你家附近的慈善組織

拿一些吃的給需要的人

稱贊下你親愛的家人

幫爸爸媽媽做會兒家務

給朋友或者家人做張小卡片

抱抱別人

稱贊下好朋友

逗別人開心

幫弟弟妹妹做做作業

寫封信給家人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喜愛

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贊

和家人一起玩個游戲



善良是一種競爭力

中國也有句俗語:無規矩不成方圓。也許,正因為整個社會約定成俗的許多“不可為”,才保障了合理合法的“可為”,也才讓更多人能夠保持個性、自由發展,保護與激發了創新創造能力,才有了更多人的“有所為”。



在美國社會裡,人的權利包括生命權、自由權、財產權、尊嚴權及追求幸福的權利,是個人或群體因作為人類,而應享有的權利,這是最核心的自然權利,沒有它們,就沒有自由、平等和博愛。尊重人的權利,要求“把人當人”,這是人的哲學,法律保障人的權利,也是美國社會的哲學。

而除了美國,不少國家也注重從小學起狠抓孩子的善良教育。

比如英國。英國喬治小王子進入的Thomas’s Battersea學校——一所備受醫生、銀行家、律師等高收入父母青睞的精英學校,其最注重的一件事,就是“善良”。





曾經培養出無數精英學霸的貴族中學——伊頓公學,其校長也曾講過類似理念:“精英教育,除了讓孩子獲得傑出的成績,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接納別人,尊重他人的不同。”

再比如芬蘭。不少學校就推出了“好人緣獎學金”——顧名思義,就是要在同學圈子裡得到大家的喜歡,和其他獎學金不同,它沒有權威的評委,而是由全體同學共同票選而出,相當於“年度風雲學生”。以此告訴孩子:成績和才藝當然很重要,但快樂、合群、興趣等,都可以感染身邊的人,也是“優秀”的標准!



再比如新西蘭。那裡的小學非常自由,但非常注重社會公德的培養,老師不會教條地告訴孩子要“聽話”,而是教育孩子要學會尊重,不少學校干脆把“善良”作為校訓:



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發表一篇名為“扭轉趨勢”(Turning theTide)的研究報告,主張大學入學系統應弱化對孩子分數、技能等的考量,而更看重學生關懷他人的特質,主要考量學生為社區做過什麼貢獻,這一改革方向獲得包括哈佛、麻省理工,在內的全美80多個大學的認可。



這背後指的,其實是一種“社區精神”,不只是一種物理概念的理解,更指每個人不應只關注自己的成長,還要關注身邊的人,用智慧和同理心,解決身邊人的煩惱。


寫在最後:我們提倡讓孩子做個善良的人,但我們也提醒,善良是一種高級的智慧,它的前提是不委屈自己,它的底線是永遠保護自己。推薦延伸閱讀好文《好人總是輸,孩子怎麼辦》

參考來源








免責聲明:本網站是以實時上傳文章的方式運作,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發文者擁有在本站張貼的文章。由於本站是受到「實時發表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查所有即時文章,若讀者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。本站有權刪除任何內容及拒絕任何人士發文,同時亦有不刪除文章的權力。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毀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
>
 
 
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勵志感人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